曾经,有位年轻人坚守初心,毅然放弃了北大的入学机会,回到了贫困的家乡。这位年轻人叫董加耕,他的故事充满了奋斗、坚韧和无私奉献。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位知青楷模的传奇一生。
命运的巨变,选择的背后
在1940年江苏盐城出生的董加耕,从小生活在贫困中,深知饿字的辛酸滋味。然而,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困境,他梦想着改变家乡人民的命运,让他们不再挨饿。
董加耕从小就是学霸,考试总是高分不离百。但在那个年代,学习成绩并不能改变他家庭的困苦生活。十几岁那年,面对家中断粮,他的父亲让他们家尝试吃发芽的茨菰,结果却导致了父亲中毒丧命。这个悲剧深刻地影响了董加耕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改变家乡命运的决心。
1961年,高中毕业的董加耕被北京大学哲学系推荐入学,但他婉拒了这个机会,选择了回乡务农。在他眼中,家乡的饥寒交迫更需要他的知识和努力。
初心与外界的纷扰
然而,董加耕的决定遭到了母亲的反对。母亲希望儿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,过上不同寻常的生活。董加耕内心矛盾,但他放不下家乡的人民,他更加放不下已经饥饿的父老乡亲们。
与此同时,他的女友离他而去,失去了联系。乡亲们也不理解他的决定,认为他读书读呆了。董加耕在外界的纷扰中坚定了自己的决心,开始着手家乡的建设。
辛勤劳作与回报
董加耕提出了沤田改旱田,稻、麦、棉、绿肥轮作,改良土壤,解放劳力的措施,为家乡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。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无论是扛粮食还是在水中辛勤劳作,都坚守在第一线。
1963年,由于他的贡献,粮食丰收,水乡也开始种植棉花,他的措施在全乡推广。董加耕的名声逐渐传播,成为全国上下的楷模,甚至国外也有人听说过他的事迹,为年轻人树立了积极的榜样。
董加耕与毛主席的缘分
董加耕成为了全国上下的偶像,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。有一次,他去购买耕牛,连农场主都对他感到钦佩。董加耕因此获得了与毛主席共进晚餐的机会,毛主席对他察觉颇深。
在毛主席的生日宴会上,毛主席问及董加耕的学历,听到他高中毕业后,毛主席赞扬了他的决定,并鼓励他在农村发挥更多作用。毛主席还频频为他夹菜,关心他的饮食。这次宴会,让董加耕深切感受到毛主席的知遇之情。
董加耕不仅坚守初心,还守护了毛主席的灵魂。1976年,毛主席去世后,董加耕一直守在毛主席身边未合过眼,为毛主席守灵。在他心目中,这是他能为毛主席做的最后一件事。
官职变迁与初心不忘
董加耕的官职在不断变迁,但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风格:深入人群、为国为民、清廉公正。即使身为副局长,他仍然骑着自行车通勤,不使用单位的车辆。他的管理下,乡镇产业总产量高达100亿,位列全国百强企业第55位。
2000年,他选择从政协副主席的职位上退下来,调任到关工委副主任和老区扶贫开发促进会副主任。即使可以获得大套房,他还是选择了小套房,并没有进行华丽的装修,保留了老家具。
无私奉献与家风传承
董加耕与妻子
郝红銮,积极推动各项公益活动。他们致力于助学事业,每个月将自己的退休金的大部分捐助给贫困学生,以帮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。郝红銮是一位小学老师,她深知如何与孩子们建立联系,每年都会写信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,鼓励他们积极向上,让他们像董加耕一样,努力奋斗。
董加耕的儿子也在南京一所大学教书,积极作育英才,为祖国的下一代发光发热。这种家风传承使董加耕的家庭成员都秉持着真实的自我,坚守初心,不改初衷。
年轻一代对他的无知,已经使他成为了历史的陌生人。然而,董加耕从未在外部的虚誉中沉醉,他曾被誉为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英模,但这些荣誉对他来说只是过眼云烟。
晚年的董加耕
如今,董加耕已经步入耄耋之年,他走在大街小巷也没有人能够认出他,就像普通的老人一样,逛逛街、读读书、看看报。他继续保持着他的谦逊与朴实,从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。
2021年,董加耕参加了一个征文比赛,他的投稿《世世代代铭记党的恩情》荣获散文一等奖。这一荣誉让他感到非常高兴,他连夜前往上海领取了奖杯,这个奖杯对他来说就像当年毛主席递给他的苹果一样珍贵。
在他的故乡,盐城市明达初级中学的红领巾学习小队前来拜访董加耕。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:董爷爷,您当时为什么坚持放弃去北大读书的机会呢?董加耕回忆起了当初的初心,他解释说:不是不想读书,当时自己的家乡,甚至中国广大的农村都正处于困难时期,我想要为农村建设出一份力,就下定决心回家建设新农村。
年轻的学生们被董加耕的坚持和为民奉献的精神所感染,而一名不认识他的年轻人在长者的解释下,也终于理解了董加耕的伟大事迹。
时间的流逝,董加耕的名字可能已经被遗忘,但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。这是一个坚守初心,无私奉献的故事,一个为了农村建设,为了祖国的繁荣,坚守信念的故事。这是董加耕的一生,一个知青楷模的传奇。